思修教研室网络集体备课讨论情况汇总2020年4月28 日

发布日期:2020-04-29    浏览次数:

 一场疫情,一次考验,一堂大课。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中共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印发文件,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引导广大师生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做到在灾难面前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共进步,共同完成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响应号召,教师们进行网络集体备课,探讨将疫情防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此次集体备课旨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抗击疫情取得显著成效的宝贵经验,应该作为引领学生立德成人的最佳教材、引领学生立志成才的最佳素材。立德树人,育人育心。

马宏民主任:

“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关于开学后防疫第一课,把疫情防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家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发言。此次备课和网络第一课的有些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讲一讲,重复的比重不超过40%,还需要结合实际,更新新的信息和内容。防疫第一课的具体内容可以围绕“责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文关怀”这些方面展开,可以把疫情防控与课程的连接点整合一下作为防疫第一课的部分内容。明确思路,找准方向。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瞿波老师: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把疫情防控知识和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感人事件和人物结合本学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三大板块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骄傲。贯穿课程始终的是要告诉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要敬畏自然爱护动物;疫情大考告诉了我们什么、什么人才是真正该追的星?战“疫”青年有怎样的责任和担当等话题。根据以上内容课程中不断充实疫情方面的内容、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讲述,目的是凸显了中国战“疫”的“硬核”力量,告诉学生这是人民的力量,这是中国的力量。围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展开。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群众最大最紧迫的生命权、健康权,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好诠释。“要推动形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方式。”,食用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反映出的是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关系问题。重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就要通过立法、严格执法,让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防疫窗口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战“疫”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开放的胸襟、人类的情怀,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面对全球蔓延的重大疫情,世界各国应携手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 

张芬霞老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培养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因此,在落实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下,我充分结合专题八《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什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我们的启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榜样”、“我们应该怎么做”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宣讲,并向同学通过学习通和钉钉推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统一考试》试题,巩固学生对当下疫情防控的认知。

通过学习,使学生们对疫情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对身边的榜样有了学习的动力,坚定了“自己是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和打赢这场战“疫”的信心。

庞蒙蒙老师:

思想政治是个人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学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思想,取决于“讲什么”和“怎么讲”两个方面,其中“讲什么”对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达到人格教化和思想塑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思修》课堂上,将本次抗击疫情中表现出的具有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影视作品,或者感人的先进事迹作为教育资源,比如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我校战“疫”先锋李永昌、郝志豪、朱晓凤等先进事迹,所表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对制度优势的高度认可,并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变。

张夏晓老师:

结合疫情防控,把灾难作教材,要挖掘战疫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理论知识,讲好疫情防控思政课。正在进行中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案例素材,挖掘我校师生参与防疫一线的故事,讲透彻疫情防控背后的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锤炼个人品德,遵纪守法,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与祖国共成长,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讲好抗疫故事,通过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向上向善的情怀和见贤思齐的自觉,增强信心,加强自律学习,关注社会,自觉把个人奋斗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际行动,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接班人。

高煜老师:

“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把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和从中体现的精神融入教学,融入课堂,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厚植爱国情怀。并通过抗击疫情斗争中的鲜活案例,布置“用自己的方式助力战疫”等实践活动。同时,在课程讲授中,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应对疫情出台的相关法律,传递这些法律条文背后的法治精神与法治社会里人民主体地位宗旨的显现,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杨漾老师:

要立足中国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结合课程实际引导学生深化对人民立场的认识、深化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此次疫情防控展现了中国制度优势,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可以立足中国抗击疫情的这些具体实践和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深化对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认识,从而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感恩教育融入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另外,在第五章的第四节内容中也可以结合本校的学生参与抗击疫情的志愿活动来加以讲述和分析。

程珍珍老师:

思修课中把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工作作为生动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勇担重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用思想引领学生,充分发掘抗击疫情战役中生动丰富的教育素材融入到思政课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中国速度,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看”等问题,使同学们由衷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用智慧启迪学生,面对疫情,“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一队接一队,无惧艰险、迎难而上;医护人员脸上深深的压痕,令人动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个个普通人勇挑重担,成为新时代的英雄……通过一系列典型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对“有担当”的理解。

用情感感化学生,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用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数据、感人的事例讲述疫情考验下的集体响应与全民行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传播正能量,培育大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用行动践行思想。全国人民的“抗疫”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教育课。在实践教学活动环节,老师们集思广益,设计了“抗击疫情带给我的思考”实践主题,学生自拟题目,阐述所思所想,抒发真情实感,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

邢雅旭老师:

一场突入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国人逆行而上,此时,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多难兴邦”。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才能看见更美的未来。

我是一名医生,面对疫情,救治病人是我的责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困难,挺身而出是我的责任。在他们的“请战”申请中,总少不了“我是党员”这一坚定的理由。不管是个人的人生之路,还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之路,都需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每一个困难苦难面前,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我是党员,我先上”就是人生的高境界。

集体备课的效果和意义:

在当前特殊的背景下,思政第一课落实教育部关于“运用好疫情防控的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向学生讲授好属于思政课的有关内容”的要求,通过见证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阻击疫情的坚决信心和精准施策,通过了解一线医护人员与志愿者的义无反顾与无私奉献、全国人民的积极行动和无私大爱,我们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之中,青年,就是每一个时代的接棒人。父辈终会老去,青年必须接过前人肩头的担子和责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也有自己的责任担当。每一代青年担当责任的样子,成就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当下和未来。将思修课知识内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教师,用心做有态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思政课,授课过程中融合教材知识和疫情防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爱国主义成为校园主旋律、最强音。知行合一,做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