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教学业务学习会议并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成功举办第三期“勤学论坛”。本次论坛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王盼红领学,旨在深入解读全会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学院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研讨等形式,全面学习了全会的重要部署与战略意义。
论坛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振华做动员讲话。她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十五五”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体教师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将其转化为教学与科研的强大动力。
在领学环节,王盼红系统梳理了公报的核心内容,重点解读了全会对“十四五”时期重大成就的总结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她分析指出,全会强调“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发展环境,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此外,全会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和“十二项战略部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与理论支撑。
研讨环节气氛热烈,教师们结合思政课教学实际,分享了学习体会。
贾建树:全会再次强调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身为思政课教师,同时作为学生口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在思政课上强化“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隐性功能,引导学生坚守文化自信。第一是既讲根本,也讲核心。讲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也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要求,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是既讲瞻前,也讲顾后。“瞻前”就是讲清楚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引导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顾后”就是督促学生自身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使中华文化精华得以突出和发扬光大。第三是既讲对内,也讲对外。讲清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引导学生放眼世界,明确以文化繁荣展现底蕴深厚的、更加开放的、更具有亲和力和希望的东方大国形象,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文化底蕴、技能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李兰英: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筑牢理论根基,把握创新要义。我们要原原本本学习公报原文,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思政课的“源头活水”;二是聚焦立德树人,推动“三进”实效。我们要以新时代伟大成就作为内容支撑,以中华文化作为力量根基,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三是坚持知行合一,强化育人担当。我们既要深耕理论,更要读懂职业教育的“育人密码”,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
论坛总结阶段,张振华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并就如何讲好全会精神提出“三个讲清楚”。一是讲清楚“十四五”取得的重大成就。要通过具体数据和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些成就背后所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讲清楚“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将其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方向。三是讲清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要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时代价值等多个维度,深入阐释六大原则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原则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期“勤学论坛”通过聚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政治站位。大家表示,将以高度的使命感投身思政课教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秀霞就近期教学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供稿:刘培培;审核:钟建 张振华)